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症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通路,因多巴胺生成减少,导致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但在遗传分型中也有家族性和少年性帕森病。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率约占全部病人的75%~80%。
现在的研究认为,帕金森综合症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素、年龄老化因素、自身免疫、细胞调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发病因素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又都不能圆满的解释。
本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如若不经治疗,通常病后10年左右,可因严重肌强直、全身僵硬及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若及早治疗,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
我们应该及早预防帕金森综合症。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有毒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饮食上要清淡饮食,多吃粗纤维食物和西瓜、香蕉等有通便功效的水果;避免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是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有效方法,可以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发现老年有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等帕金森病先期征兆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或减少应用奋乃静、利血平、氯丙嗪等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
发病部位:头部
典型症状:搓丸样震颤、运动障碍、肌张力过高、震颤、体位性震颤、刺刀状手、身振摇、手足发抖
检查项目:头部MRI、头部CT、脑电图(EEG)
是否传染:不传染
是否遗传:不遗传
易混淆病:脑膜瘤、脑萎缩
高发人群:中年以上成人
症状表现
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多在5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逐渐加剧。
1、震颤常为帕金森综合症的首发症状,多一侧上肢手指开始,呈规律性“搓丸样”动作,节律为4~6Hz,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下颌和颈部。安静时症状明显,故有静止性震颤之称。情绪紧张时加重,活动和睡眠时减轻或消失。
2、强直也是从一侧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侧和全身。表现屈肌和伸肌张力均增高,加之震颤因素,常出现铅笔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面肌强直使表情和瞬目动作减少,酷似“面具脸”。颈肌和躯干肌强直,形成特有的屈曲体态。
3、运动障碍动作缓慢,始动困难,随意运动减少。手指精细动作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音单调、低沉。
4、姿势步态异常身体前倾,肘宽各关节屈曲。行走行走时始动困难而缓慢,上肢协调摆动消失,步距小。迈步后呈“慌张步态”。
治疗方法
帕金森综合症目前尚无法根治,如不积极治疗,病后可因严重肌强直、全身僵硬及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若及早治疗,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
西医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本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应根据病人年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及药物反应等因素选择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左旋多巴及复方制剂,目的是提高黑质-纹状体内已降低的多巴胺水平,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
抗胆碱药物,常用的有安坦、苯扎托品,对震颤和强直有效。
金刚烷胺促进多巴胺在神经末梢释放,对各类症状有一定效果。
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能直接启动纹状体,产生与多巴胺相同的作用,常用溴隐亭。
β-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阻断多巴胺的降解,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常用丙炔苯丙胺。
2、外科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苍白球、丘脑毁损术和深部脑刺激术。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3、细胞移植治疗主要采用字体肾上腺髓质和胎儿黑质细胞移植到纹状体内,可改善运动症状,但远期效果不肯定。
饮食禁忌
帕金森是老年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患上帕金森会影响老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帕金森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
1、咀嚼、吞咽功能受到一定限制的帕金森患者,应选用面片、稀酸、豆腐脑、蛋羹、鸡蛋汤等半流质食物。
2、帕金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盐,禁烟酒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辣椒、芥末、咖喱等,应保证水分的充足供给。
3、根据病人的年龄、活动量给予足够的总热量,膳食中注意满足糖、蛋白质的供应,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脂肪。服用多巴胺治疗者宜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因蛋白质可影响多巴胺的治疗效果。
4、帕金森患者一天的饮食中食物应多种多样,包含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肉类等。多样化食物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也使饮食本身富于乐趣。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愉快进餐,让饮食作为一种生活享受。
5、帕金森患者应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从中获得维生素A、B、C、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并发症会有哪些
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多在5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逐渐加剧。
1、震颤常为帕金森综合症的首发症状,多一侧上肢手指开始,呈规律性“搓丸样”动作,节律为4~6Hz,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下颌和颈部。安静时症状明显,故有静止性震颤之称。情绪紧张时加重,活动和睡眠时减轻或消失。
2、强直也是从一侧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侧和全身。表现屈肌和伸肌张力均增高,加之震颤因素,常出现铅笔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面肌强直使表情和瞬目动作减少,酷似“面具脸”。颈肌和躯干肌强直,形成特有的屈曲体态。
3、运动障碍动作缓慢,始动困难,随意运动减少。手指精细动作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音单调、低沉。
4、姿势步态异常身体前倾,肘宽各关节屈曲。行走行走时始动困难而缓慢,上肢协调摆动消失,步距小。迈步后呈“慌张步态”。
评论